En

新闻中心

News s11

栏目导航

无人机“跨界”竞飞,亟须行业“国标”护航

发布时间:2019-12-24 16:05   



说起无人机,大家已经不再陌生。航拍、送快递、喷洒农药……目前,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融入日常生产生活,应用范围广泛拓展,成为亲和力十足的高科技装备。已应用于农业、植保、快递运输、灾难救援、测绘等多个领域。无人机行业市场经营也存在乱象。无人机行业准入标准不统一,影响了行业的竞争力。


价格越来越低,功能日益强大,无人机正从传统的航空领域向社会各领域延伸,正从娱乐飞行设备逐渐转化为一种涉及各行业的新形态生产工具。近年来,无人机作为通用航空新兴产业分支,在个人消费、农林植保、地理测绘、环境监测、电力巡线、灾难救援、影视航拍等领域广泛应用。特别是,早在2017年,民航局先后同意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和陕西省,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应用试点。随着无人机“跨界”范围进一步扩大,将促进无人机企业的蓬勃发展。


截至今年6月底,我国注册无人机达33.9万架,较去年猛增6万架。然而,与之相对应的是,截至2018年,民航局颁发无人机驾驶执照4.3万本,4049家企业取得经营许可证。可见,无人机驾驶员增长速度,远远赶不上注册无人机增长规模,存在“机多人少”现象。问题是,无人机不等于“无人驾驶机”;民用无人机无序发展,由此引发的安全险患,不容忽视。


不可否认,无人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惹下了不少祸端,飞行失控,撞飞机、撞大厦、掉下来砸人、砸车甚至炸机等事故时有发生。此前据媒体报道,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,一周内发生4次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,造成近百航班延误、上万人滞留,无人机成为“误人机”。特别是,2018年9月3日,家住浙江省金华市洋埠镇的刘女士,骑车撞上悬停无人机致重伤,当事无证驾驶“飞手”,涉嫌犯罪被批捕。


260075809041285251.jpg

坠毁的无人机


事实上,2018年6月,民航局运输司印发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(暂行)》,这是中国出台的首部国家级无人机“交通法规”,必须加快实施。同时,无人机立法,将推动相关管理进入新阶段。民航管理部门应提高无人机“交通法规”的执行力。比如,在要求无人机实名登记、驾驶员“持证上岗”的同时,对飞行操作实行“云管控”,飞行空域应有明确划分,等等。此外,加大对“黑飞”的处罚力度,以此终结无人机“无人管”的尴尬现状。


特别是,无人机“跨界”竞飞,亟须行业“国标”护航。首先,要出台无人机驾驶国家标准。比如,无人机作业时没有显著警告灯,以及螺旋桨叶片外没有设计防护罩,都属于安全设计缺陷,应针对这些方面制定生产设计标准;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,应在降落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等。同时,不仅要加强无人机飞行资质审查,更要强制“一机一人、人机合一”,避免无人机成为“无人驾驶机”;不断提高“飞手”安全意识,避免无人机伤人之类事件再次发生。总之,建立行业规范,完善相关法律,培育更大市场,无人机行业必将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。